完善贸易网络推动食品供应链转型

  日前,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2024年粮食和农业状况》报告,指出全球农业食品系统必须进行转型,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并确保所有人都能够获得健康和营养的食物,并且每个人都能在转型中发挥作用。就转型的方向、贸易和供应链发挥的作用等问题,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该报告作者之一粮农组织高级经济学家安德里亚·卡塔尼奥。

  记者:粮农组织近期发布的《2024年粮食和农业状况》报告中提到,要用好农业企业的杠杆以推动食品供应链转型。您认为贸易在食品供应链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如何更好利用农业企业的杠杆以实现可持续和包容的国际农产品贸易?

  卡塔尼奥:正如《2024年粮食和农业状况》所提到的,所有身处供应链上的农业企业都对于其上游企业具有商业杠杆力,这一杠杆的大小取决于具体企业的规模和市场力量。举例而言,一个主要的供应商能够影响次级供应商对可持续原则的遵守情况。消费者对于更健康食物的需求,可持续性标准以及公平生产实践,是驱动农业企业转型的重要力量。

  综合来看,随着进口国家的消费者、零售商、批发商采用能够实现农业生产以及价值链生态和社会可持续性的标准,贸易将在推动产业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比如,一些具有前瞻视野的农业企业会通过预测政策规范等,为自身争取竞争优势。

  记者:报告中提到,大型农场虽然数量少,但在总占地面积和产量上占据主导地位。这些大农场因此也更有可能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占据更大份额,甚至会导致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农场利益受损,影响就业和产品多样性。从粮农组织的视角来看,如何避免这一风险?

  卡塔尼奥:应对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提供一个公平的环境,让无论规模大小的各农场都能从贸易机会中受益。具体措施应因地制宜:比如在有些地方,这意味着加大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在其他地方这可能意味着向小农场主提供更多农业推广服务,帮助其与出口标准更好对接;还有的情况下意味着加速发展企业合作,让小农场主也能够拥有参与出口市场的临界规模体量。

  记者:当前科技和投资正在农业产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并且贯穿了农业生产的整个链条。您如何看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和资金鸿沟,对于弥合这一鸿沟有什么好的建议?

  卡塔尼奥:产量差作为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实际产量与可实现产量之间的差距,这一概念多被用于评估农业增产的潜力和机会。在产量差的测算上,基本上是选取玉米、水稻、小麦等主要主粮作物。例如,研究发现,在欧洲,谷物产量是可实现产量的三成至九成,这一数字在发展中国家更低。提升实际产量,压缩产量差的关键往往在于营养管理、种子质量和施肥管理。价值链开发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技术和资金鸿沟体现最明显的领域。农业企业需要高质量的基础设施,例如道路和冷库等,物流水平对于减少损失也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供应链概念在《2024年粮食和农业状况》报告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农业产品由于具有特殊属性,其供应链的扰动将给全球粮食安全带来重大风险。您认为在当前地缘政治紧张和政策不确定性增强的环境下,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保护农产品供应链的稳定性?

  卡塔尼奥:当今世界面临着愈加频繁的冲击,其中很多是不可预期的,并且正在加剧。这些冲击威胁着农业生产以及农业食品体系的其他关键环节。面对多重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加食品来源的多样性对于提升抗风险能力至关重要,这一能力正是韧性的主要体现。

  增加多样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开展国际贸易,一个从更多来源进口,并且向多个目的地出口的供应链在面对国内以及外溢性国际震荡冲击时,往往会更少表现出脆弱性。

  另外,通过开展贸易,各国也将更加暴露在外部震荡冲击之下,尤其是诸如他国贸易限制等政策性冲击。为了解决这一紧张局势和风险,可以分散国内生产以及贸易伙伴,建立更多国家参与并且社会经济和气候特征差异化更大的农业贸易网络,缓冲特定国家和地区的冲击风险。

  对于价值链,打造坚强并且透明的网络至关重要,因为其对于农业食品系统的韧性具有基础性作用,并且保证了食物对各层级的可及性。当关键运输路线遭到冲击而无法使用时,食品绕路贸易将极大影响其可及性并加大运输损失。这意味着开发和升级道路、冷藏等基础设施和服务对于提升农业食品系统的韧性至关重要。

  从消费者角度看,包容性减贫政策以及风险管理措施将有助于防止冲击导致消费者无法获得健康饮食。与之类似,社会保障项目将有助于在冲击环境下缓解需求下降问题。 (经济日报驻日内瓦记者 梁 桐)

上一篇

【粮食大事】粮食品牌建好更要保护好

下一篇

健脾补气强筋骨 小雪食谱真“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