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言荣: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价值逻辑与实践统一性 2024-11-07 生活 85℃ 0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深刻阐释了教育强国建设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路径,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深刻揭示了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处理好的首要问题,既体现了教育强国的战略先导作用和根本价值追求的有机统一,明确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重点和最终目标,又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事业所面临的不同发展面向和战略重点之间的统筹把握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实践中必须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必须胸怀“国之大者”,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为核心使命,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价值追求,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开展高质量科学研究、加快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聚力建设教育强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民族复兴作出新贡献。 正确认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价值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以系统观念和战略思维提出要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二者从根本上指向了同向同行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彰显了构建满足全民总体需求的教育强国建设格局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我们要深刻认识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征程中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价值逻辑。 1.支撑国家战略需求体现教育的战略先导作用 马克思指出,教育必须面向社会生产,“一方面,为了建立正确的教育制度,需要改变社会条件,另一方面,为了改变社会条件,又需要相应的教育制度,因此我们应该从现实情况出发”。这从发展时序的角度把握了教育支撑社会发展的战略先导性意义,彰显了教育在强国建设中积蓄发展动能、引领发展新路的重要性。 教育的地位作用前所未有。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进行专题部署和系统谋划,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指明了奋斗方向、提供了行动纲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强调,建成教育强国“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新的思想深化了对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规律性认识,是实现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深远考量和战略部署,充分彰显教育的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无论是强国建设的布局落子,还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逻辑,都必须牢牢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把建设教育强国放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大背景下去审视思考、谋划推进,切实发挥教育的战略属性与发展功能,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2.满足民生需求体现教育的价值追求 教育是社会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综合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角度出发,提出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一个人或一些人的发展,而是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发展,这是教育事业人民属性的最佳理论阐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我们党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和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在教育领域的生动体现。面对我国人口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更加多样教育的向往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当前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和关键不再是规模问题,而是质量水平问题。如何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使具有不同禀赋和潜能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是人民属性对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出的基本立场和价值追求问题。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将破解教育领域的民生问题内嵌于教育强国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之中,凸显了教育服务支撑国家战略作用中的民生力度和民生温度。 人的全面发展是最可持续的民生。坚持教育强国满足民生需求,就要牢牢把握教育的人民属性,聚焦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新要求新期待,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解决好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急难愁盼”问题。 3.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统一于教育强国建设科学规律 教育是强国兴起的关键因素。人类历史上的世界强国无一不是教育强国。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围绕科技制高点和高端人才的战略博弈空前激烈。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而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一方面,科技创新在推进国家战略力量建设中具有革命性作用,特别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科技迅速迭代,人类知识生产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迫切需要持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对教育强国支撑国家战略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在推动人民生活水平总体小康和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中,人民群众对于现代化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对于科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健康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 教育支撑国家战略与满足民生需求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逻辑之中。教育支撑国家战略服务于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与全局谋划,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教育满足民生需求往往具有多元化诉求和现实紧迫性,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教育支撑国家战略与满足民生需求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的繁荣和稳定最终要以人民生活的改善为价值旨归,民生的改善、人民生活需求的满足也必须以国家发展强盛和长治久安为根本前提,二者在协调质量和公平、全局和局部、长远和当前关系中达成共识。让人民群众成为支撑国家战略的最广泛参与者和最坚强力量,成为检验教育事业发展的最直接获益者和最真实评判者,从而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在不断超越中走出一条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之路。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键着力点 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是龙头,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第一方阵,是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重要载体。支撑国家战略要求服务于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表现为关键性和全局性;满足民生需求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以系统观念处理好教育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重大关系,明确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人民需求之间的价值逻辑和实践统一性,落实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的高水平创新格局之中,才能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实基础和有效支撑。 1.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要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 拔尖创新人才是强国建设的关键要素。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教育阶段,202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了60%,规模已居世界第一,人口红利加速转向人才红利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已经到来,量的短板已不是教育事业发展矛盾的主要方面,培养满足国家战略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质”的短板是高等教育的关键发力点。一方面,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全力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别是把培养国家急需的牵引源头创新的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大批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为促进和提升国家核心竞争能力提供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重要智力支撑。这是教育强国建设战略先导作用的集中体现。另一方面,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通过构建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打牢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根基,着力培养一大批满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求、积极投身新型工业化事业的拔尖创新人才,推动实现“人人皆可成才”的现代化教育理念,有效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充分、学生综合发展不全面等突出问题,以老百姓盼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最好注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发展的获得感、幸福感。 2.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要以引领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为发展要务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尤其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形成发展新动能,是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是跨越全球经济长周期的关键。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科技体制改革,始终在坚持“四个面向”中,找准切入科技创新能力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服务战略科技和民生科技的结合点。一方面,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和战略属性,发挥学科特色优势,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问题,加强有组织科研攻关,加快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深海空天等领域的重大创新突破,产生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以强大的科技支撑力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另一方面,要将自身跨越式发展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实现价值、赢得优势、成为一流,将科技成果更高效、更大规模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解决民生问题和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引领与支撑作用,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3.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要以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为关键抓手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是教育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只有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才能不断打破教育、科技和人才各自管理的边界,有效整合各自优势资源,打通评价体制机制,实现三位一体系统化科学化发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彰显教育之力。一方面,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勇当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排头兵,建立健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强化资源优化配置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更加科学、公平、全面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统筹做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从顶层设计上确保三者相互支撑、高效协同。另一方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直面新时代高等教育主要矛盾、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聚焦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关切战略之需和民生之问,关注事关国家战略和民生需求的差异化人才发展政策、特色性科技创新发展思路和分众化教育发展模式,根据民族复兴伟业、国家战略急需、人民群众所盼等不同维度提出阶段性目标和举措,使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教育强国建设的实际成效,让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实践路径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必须把国家战略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源链融合,着力建设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一流大学中坚之力。 1.突出立德树人使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全面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不仅有利于为现代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也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筑牢根基。一是要全力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以形成教育强国强大思政引领力为指向,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不断健全强国使命引领的思政体系和立德树人机制,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和红色资源,紧密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教育引导学生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二是要把培养国家战略急需人才摆到更加突出位置。构建导向明确、破除专业壁垒、跨学科体系的培养方案,完善本研贯通培养模式,抓好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卓越工程师和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工作,选优配强企业(院所)导师队伍,构建“双导师”协同培养共同体,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超常规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三是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升学的期盼。动态优化招生计划的区域化配置,深入推进招生宣传、选拔、录取全链条改革,健全与大项目、大平台、大团队相衔接的招生机制。四是要引导拔尖创新人才作用发挥。不断完善毕业生供需对接机制,持续引导学生到关键领域上大舞台、入主战场。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服务新型工业化和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等国家战略,投身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把个体“小我”有机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大我”之中,践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初心使命。 2.强化创新能力建设,抓好有组织科研,打造高水平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先导。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立足自身科研、人才优势,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主动担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筑牢科技创新根基和底座,强化校企科研合作,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牢牢扎根中国大地,加强科技创新和科技使用的惠民、利民导向,促进关键共性技术、疾病防控、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成果转化应用,切实发挥科技以人为本的工具作用。一是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强化引领性有组织科研。立足数字、智能、绿色技术的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研究,强化重大项目与成果谋篇布局,打造高水平科研团队,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信息、绿色技术等科技创新在传统领域的深度融合,开展系统集成创新研究。二是要注重强化“从1到0”工程技术反向基础研究。在突破核心指标和工程应用后,精心梳理技术瓶颈背后的科学问题,明确重大工程中的技术挑战和基础理论瓶颈,将关键共性问题转化为基础科学问题,搭建破解“卡脖子”技术问题的基础理论体系,推动战略急需领域关键装备和工程科学能力跃升,打造国际竞争优势。三是要坚持“内培外引”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在不同学科实施分层分类人才战略,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关键核心技术问题、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在高水平教师队伍中构建“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的人才成长梯队,组建跨单位、多学科、泛领域的项目攻关团队,为强化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提供“强引擎”。四是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着力拓展校地校企合作深度广度,进一步深化“三项改革”,树立“转一批、扶一程、帮一把”的转化理念,聚焦5G、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绿色低碳等紧贴社会发展、民生需求领域,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使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质生产力。 3.坚持追求卓越,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走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路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是激发教育支撑引领功能的关键。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聚焦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的新要求新期待,把办好支撑国家战略需求和人民满意的一流大学作为衡量发展成效的根本标准。一是要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深入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做强特色工科、夯实基础理科、兴建育人文科、深化交叉融合,有组织“嫁接发新枝”,推动优势学科孕育新的学科方向,通过“信息赋能”推动智能无人系统、空天动力能源、深远海科学与应用等方向取得更快更大突破,推动更多学科进入世界一流的前列。二是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相结合,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战略研究—规划部署—项目布局—组织实施”的“校—院—团队”有效衔接机制,优化科技资源统筹配置;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各类人员分类选拔、考核聘任、评价激励机制,形成引领发展的重要保障。三是要打造全球人才培养和集聚高地。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高质量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积极拓融全球科教新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和中国标准走出去,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从有到优”,持续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拓展与国际组织深度合作,参与和引领全球教育治理。 4.注重发展成果共享,答好教育民生卷,提升教育强国建设的人民幸福感 “人民满意”是教育发展的根本追求。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动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积极打造公平优质教育发展新模式,赋能教育强国建设。一是要积极推动以数字化赋能人才培养。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深化课程数字化教学改革,依托优势课程、特色教材和高水平师资等推出高水平慕课、微课等优质在线资源,完善数字课程资源和教学数据采集平台,持续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推动教育活动向更加灵活广阔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延伸。二是要服务全民终身学习需要。做好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有机衔接,发挥高校教师、课程等优质资源,不断优化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与管理工作,加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三是要助力基础教育质量提升。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整合优质资源,积极参与“国优计划”,与优质中小学建立培养合作关系,积极探索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有效路径。四是要助力健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借势高校人才、科研资源,加强师生校友及社会帮扶力量统筹,开展常态化教育帮扶活动,助力提升中西部地区薄弱学校办学能力,积极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着力推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提高广大人民的教育获得感和公平感,为加快缩小教育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贡献更大力量。 战略为要,民生为本。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内涵要义,勇担时代重任,紧贴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需要,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质量教育供给实现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辩证统一,为服务支撑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李言荣,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原载2024年第20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上一篇 门头沟区雁翅镇规划新动向 下一篇 具备验收条件!河南将增两所本科院校 相关推荐 广告宣称“干细胞美容”:连卡佛被罚,电商平台仍有“擦边”商品 虚假宣传频现 躺在车轮下的可可西里野狼,给所有人上了一课 资深HR自述:为压薪水,我惯用的PUA面试套路 揭秘背后的招聘心理战 小米su7遭大众油车追尾 燃油车自燃引关注 明年房地产市场或迎来企稳新机遇 医生回应是否出现致头晕新毒株 未发现新毒株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深刻阐释了教育强国建设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路径,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深刻揭示了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处理好的首要问题,既体现了教育强国的战略先导作用和根本价值追求的有机统一,明确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重点和最终目标,又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事业所面临的不同发展面向和战略重点之间的统筹把握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实践中必须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必须胸怀“国之大者”,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为核心使命,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价值追求,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开展高质量科学研究、加快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聚力建设教育强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民族复兴作出新贡献。 正确认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价值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以系统观念和战略思维提出要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二者从根本上指向了同向同行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彰显了构建满足全民总体需求的教育强国建设格局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我们要深刻认识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征程中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价值逻辑。 1.支撑国家战略需求体现教育的战略先导作用 马克思指出,教育必须面向社会生产,“一方面,为了建立正确的教育制度,需要改变社会条件,另一方面,为了改变社会条件,又需要相应的教育制度,因此我们应该从现实情况出发”。这从发展时序的角度把握了教育支撑社会发展的战略先导性意义,彰显了教育在强国建设中积蓄发展动能、引领发展新路的重要性。 教育的地位作用前所未有。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进行专题部署和系统谋划,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指明了奋斗方向、提供了行动纲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强调,建成教育强国“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新的思想深化了对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规律性认识,是实现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深远考量和战略部署,充分彰显教育的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无论是强国建设的布局落子,还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逻辑,都必须牢牢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把建设教育强国放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大背景下去审视思考、谋划推进,切实发挥教育的战略属性与发展功能,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2.满足民生需求体现教育的价值追求 教育是社会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综合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角度出发,提出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一个人或一些人的发展,而是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发展,这是教育事业人民属性的最佳理论阐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我们党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和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在教育领域的生动体现。面对我国人口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更加多样教育的向往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当前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和关键不再是规模问题,而是质量水平问题。如何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使具有不同禀赋和潜能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是人民属性对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出的基本立场和价值追求问题。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将破解教育领域的民生问题内嵌于教育强国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之中,凸显了教育服务支撑国家战略作用中的民生力度和民生温度。 人的全面发展是最可持续的民生。坚持教育强国满足民生需求,就要牢牢把握教育的人民属性,聚焦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新要求新期待,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解决好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急难愁盼”问题。 3.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统一于教育强国建设科学规律 教育是强国兴起的关键因素。人类历史上的世界强国无一不是教育强国。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围绕科技制高点和高端人才的战略博弈空前激烈。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而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一方面,科技创新在推进国家战略力量建设中具有革命性作用,特别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科技迅速迭代,人类知识生产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迫切需要持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对教育强国支撑国家战略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在推动人民生活水平总体小康和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中,人民群众对于现代化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对于科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健康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 教育支撑国家战略与满足民生需求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逻辑之中。教育支撑国家战略服务于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与全局谋划,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教育满足民生需求往往具有多元化诉求和现实紧迫性,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教育支撑国家战略与满足民生需求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的繁荣和稳定最终要以人民生活的改善为价值旨归,民生的改善、人民生活需求的满足也必须以国家发展强盛和长治久安为根本前提,二者在协调质量和公平、全局和局部、长远和当前关系中达成共识。让人民群众成为支撑国家战略的最广泛参与者和最坚强力量,成为检验教育事业发展的最直接获益者和最真实评判者,从而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在不断超越中走出一条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之路。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键着力点 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是龙头,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第一方阵,是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重要载体。支撑国家战略要求服务于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表现为关键性和全局性;满足民生需求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以系统观念处理好教育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重大关系,明确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人民需求之间的价值逻辑和实践统一性,落实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的高水平创新格局之中,才能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实基础和有效支撑。 1.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要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 拔尖创新人才是强国建设的关键要素。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教育阶段,202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了60%,规模已居世界第一,人口红利加速转向人才红利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已经到来,量的短板已不是教育事业发展矛盾的主要方面,培养满足国家战略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质”的短板是高等教育的关键发力点。一方面,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全力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别是把培养国家急需的牵引源头创新的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大批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为促进和提升国家核心竞争能力提供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重要智力支撑。这是教育强国建设战略先导作用的集中体现。另一方面,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通过构建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打牢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根基,着力培养一大批满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求、积极投身新型工业化事业的拔尖创新人才,推动实现“人人皆可成才”的现代化教育理念,有效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充分、学生综合发展不全面等突出问题,以老百姓盼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最好注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发展的获得感、幸福感。 2.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要以引领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为发展要务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尤其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形成发展新动能,是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是跨越全球经济长周期的关键。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科技体制改革,始终在坚持“四个面向”中,找准切入科技创新能力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服务战略科技和民生科技的结合点。一方面,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和战略属性,发挥学科特色优势,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问题,加强有组织科研攻关,加快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深海空天等领域的重大创新突破,产生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以强大的科技支撑力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另一方面,要将自身跨越式发展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实现价值、赢得优势、成为一流,将科技成果更高效、更大规模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解决民生问题和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引领与支撑作用,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3.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要以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为关键抓手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是教育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只有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才能不断打破教育、科技和人才各自管理的边界,有效整合各自优势资源,打通评价体制机制,实现三位一体系统化科学化发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彰显教育之力。一方面,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勇当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排头兵,建立健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强化资源优化配置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更加科学、公平、全面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统筹做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从顶层设计上确保三者相互支撑、高效协同。另一方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直面新时代高等教育主要矛盾、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聚焦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关切战略之需和民生之问,关注事关国家战略和民生需求的差异化人才发展政策、特色性科技创新发展思路和分众化教育发展模式,根据民族复兴伟业、国家战略急需、人民群众所盼等不同维度提出阶段性目标和举措,使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教育强国建设的实际成效,让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实践路径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必须把国家战略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源链融合,着力建设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一流大学中坚之力。 1.突出立德树人使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全面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不仅有利于为现代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也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筑牢根基。一是要全力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以形成教育强国强大思政引领力为指向,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不断健全强国使命引领的思政体系和立德树人机制,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和红色资源,紧密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教育引导学生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二是要把培养国家战略急需人才摆到更加突出位置。构建导向明确、破除专业壁垒、跨学科体系的培养方案,完善本研贯通培养模式,抓好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卓越工程师和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工作,选优配强企业(院所)导师队伍,构建“双导师”协同培养共同体,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超常规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三是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升学的期盼。动态优化招生计划的区域化配置,深入推进招生宣传、选拔、录取全链条改革,健全与大项目、大平台、大团队相衔接的招生机制。四是要引导拔尖创新人才作用发挥。不断完善毕业生供需对接机制,持续引导学生到关键领域上大舞台、入主战场。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服务新型工业化和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等国家战略,投身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把个体“小我”有机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大我”之中,践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初心使命。 2.强化创新能力建设,抓好有组织科研,打造高水平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先导。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立足自身科研、人才优势,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主动担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筑牢科技创新根基和底座,强化校企科研合作,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牢牢扎根中国大地,加强科技创新和科技使用的惠民、利民导向,促进关键共性技术、疾病防控、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成果转化应用,切实发挥科技以人为本的工具作用。一是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强化引领性有组织科研。立足数字、智能、绿色技术的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研究,强化重大项目与成果谋篇布局,打造高水平科研团队,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信息、绿色技术等科技创新在传统领域的深度融合,开展系统集成创新研究。二是要注重强化“从1到0”工程技术反向基础研究。在突破核心指标和工程应用后,精心梳理技术瓶颈背后的科学问题,明确重大工程中的技术挑战和基础理论瓶颈,将关键共性问题转化为基础科学问题,搭建破解“卡脖子”技术问题的基础理论体系,推动战略急需领域关键装备和工程科学能力跃升,打造国际竞争优势。三是要坚持“内培外引”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在不同学科实施分层分类人才战略,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关键核心技术问题、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在高水平教师队伍中构建“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的人才成长梯队,组建跨单位、多学科、泛领域的项目攻关团队,为强化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提供“强引擎”。四是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着力拓展校地校企合作深度广度,进一步深化“三项改革”,树立“转一批、扶一程、帮一把”的转化理念,聚焦5G、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绿色低碳等紧贴社会发展、民生需求领域,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使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质生产力。 3.坚持追求卓越,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走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路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是激发教育支撑引领功能的关键。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聚焦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的新要求新期待,把办好支撑国家战略需求和人民满意的一流大学作为衡量发展成效的根本标准。一是要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深入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做强特色工科、夯实基础理科、兴建育人文科、深化交叉融合,有组织“嫁接发新枝”,推动优势学科孕育新的学科方向,通过“信息赋能”推动智能无人系统、空天动力能源、深远海科学与应用等方向取得更快更大突破,推动更多学科进入世界一流的前列。二是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相结合,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战略研究—规划部署—项目布局—组织实施”的“校—院—团队”有效衔接机制,优化科技资源统筹配置;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各类人员分类选拔、考核聘任、评价激励机制,形成引领发展的重要保障。三是要打造全球人才培养和集聚高地。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高质量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积极拓融全球科教新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和中国标准走出去,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从有到优”,持续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拓展与国际组织深度合作,参与和引领全球教育治理。 4.注重发展成果共享,答好教育民生卷,提升教育强国建设的人民幸福感 “人民满意”是教育发展的根本追求。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动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积极打造公平优质教育发展新模式,赋能教育强国建设。一是要积极推动以数字化赋能人才培养。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深化课程数字化教学改革,依托优势课程、特色教材和高水平师资等推出高水平慕课、微课等优质在线资源,完善数字课程资源和教学数据采集平台,持续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推动教育活动向更加灵活广阔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延伸。二是要服务全民终身学习需要。做好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有机衔接,发挥高校教师、课程等优质资源,不断优化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与管理工作,加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三是要助力基础教育质量提升。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整合优质资源,积极参与“国优计划”,与优质中小学建立培养合作关系,积极探索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有效路径。四是要助力健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借势高校人才、科研资源,加强师生校友及社会帮扶力量统筹,开展常态化教育帮扶活动,助力提升中西部地区薄弱学校办学能力,积极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着力推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提高广大人民的教育获得感和公平感,为加快缩小教育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贡献更大力量。 战略为要,民生为本。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内涵要义,勇担时代重任,紧贴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需要,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质量教育供给实现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辩证统一,为服务支撑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李言荣,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原载2024年第20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