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战略科学家!复旦大学成立四大科研发展中心 2024-11-08 生活 159℃ 0 11月6日下午,复旦大学成立交叉研究发展中心、基础研究发展中心、应用技术发展中心、先进技术发展中心共四个校级科研发展中心,旨在通过邀请一批活跃的中青年优秀科学家作为专家参与学校科研管理、统筹谋划,在学校科研管理服务工作中充分发挥科学家的学术支撑作用。 “成立科研发展中心,并不只是请科学家参与管理,更重要的是,希望中心每一位成员把握这个机会,成长为战略科学家。” 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在科研发展中心成立仪式上说。现场,他为中心成员颁发聘书,中国科学院院士、校党委常委、校长助理兼科研院院长彭慧胜主持仪式。首批成员的聘书内页使用复旦科技复活的开化纸,寓意复旦科研发展开花结果。 中心由科研院进行管理,主任分别由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教授步文博、微电子学院教授周鹏、生命科学学院讲师田国樑、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林燕丹担任,成员均为来自学校各院系的中青年科研人员。 汇聚科研人员力量,更好发挥“教授治校”功能 成立科研发展中心,是对学校科研管理模式和管理组织架构的创新性重塑,是推动有组织科研的重要一步。其背后用意何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学校第十六次党代会也强调要加强有组织科研,完善科学家本位的科研组织体系,抢占创新战略制高点。 “过去,学术研究和行政管理往往是分开的,现在我们尝试将两者融合起来。”金力在讲话中指出,在多规合一、系统集成的理念指导下,学校希望通过让科研人员参与科研管理这一创新渠道,更好发挥“教授治校”功能。 以“好事者”打比方,金力道出对于中心成员的期待——期待大家走出舒适圈和熟悉的专业领域,有更高的战略、更宽的眼界、更新的角度、更活的思维和更长远的目标,以服务赋能科研管理,促进多学科交流合作,推动有组织科研,最终成长为战略科学家、领域领军者。 四家校级科研发展中心工作内容不同,但理念一致,都是通过邀请一批最为活跃的中青年优秀科学家,汇聚科研人员力量,在深度参与学校科研管理和统筹谋划中充分发挥科学家的学术支撑作用,共同推动学校科技发展战略的实施,共同支撑学校科研管理高质量发展。 “对于科研院而言,相当于现在有两条腿走路了,一条腿是行政服务,另一条腿是专业服务。”彭慧胜如此形容。他表示,大多数专家学者多聚焦于本专业领域的学术动态,但作为科研发展中心成员的专家,必须了解其他领域学者的研究,以推动不同领域之间学者的合作。让专家参与科研管理,不仅会推动学术交流与互动,增加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也为学校人才培养与选拔提供新的渠道。 未来,校级科研发展中心还将逐步建立人才数据库,为不同学科背景之间的研究者搭建合作桥梁,盘活校内学术资源。有意向开展交叉研究、学术合作的研究者能够在数据库中查询其他学者的研究方向及成果,寻找潜在的合作伙伴。 “希望大家做自己喜欢做的研究,只有热爱才能做到最好,尤其是诺贝尔奖级别的工作。”彭慧胜理想中的学术生态是“自由而卓越”的,自由是策略,卓越则是目标。他期待全校科研人员着眼最顶尖的科研目标,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四大中心主要职能是什么? 从目标和定位来看,四个中心职能各有侧重,相互支持。仪式上,中心主任分别汇报各自中心相关情况。 交叉研究发展中心:让多学科人员“相遇、相知、相融” 作为四个中心中最早成立的一个,交叉研究发展中心已运行半年左右,成员覆盖文理医工各学科。瞄准科技前沿与关键领域,该中心希望推进跨学科交叉融合与交叉学科研究的学术生态建设,推动有组织的文理医工多学科交叉研究,培育高水平跨学科交叉研究团队。 “在交叉研究已成为科学研究主要趋势的背景下,复旦现有的交叉研究还主要以学者个人合作的形式开展,是一个个零散的‘点’。” 步文博以“相遇、相知、相融”来概括中心工作宗旨——将不同学科的人聚在一起,所谓‘相遇’;聚的过程中,让不同学科的人去了解别人在干什么,所谓“相知”;在此基础上,中心主动布局交叉项目、推动有组织科研,所谓“相融”。 中心前期已开展一系列工作,包括布局科学智能交叉专项、临床交叉医学人才专项等科研项目,组织北坡凌顶学术睿谈、北坡攀登前沿交叉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与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合作,与Nature期刊对接等。 未来三年,中心还将围绕提升交叉研究合作能力、强化科学智能生态体系、推进人文社科交叉研究、全面提升交叉研究成果四方面继续推进相关工作,近期拟与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合作成立科学智能工作组、启动医学人文与叙事医学研究项目等。 基础研究发展中心:解决“卡脖子”难题的关键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 “基础研究是复旦的强项,是技术创新的根本来源。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在技术上被‘卡脖子’,是因为基础研究还没有真正突破。”周鹏说。 在此背景下,基础研究发展中心汇集来自复旦各个院系的教师,旨在推动学校基础研究领域的科研工作组织谋划、学术交流活动组织,凝练基础研究重要科学问题,组织谋划重大科研项目和重要科研平台;对接科技部基础司、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处等部门,主动参与国家和地方基础研究相关科研规划的制定,协助负责与 Science学术期刊的对接等。 当前,基础研究发展中心的工作主要围绕基础研究人才支持体系建设、培育科研文化、提升基础研究学科建设三方面展开。未来三年,中心将有组织地推动学校国际学术影响力、有组织地培育一批青年科学家、有组织地凝练一批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有组织地推动建立若干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应用技术发展中心:连接科研成果与国家战略需求 应用技术发展中心基于复旦大学创新策源地及综合学科发展的优势,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融合,推动学校与产业、政府、其他组织机构与基金等之间的信息交换与互动,为科研成果培育较强的前导孵化能力,争取尽早孵化出一批具有复旦创新特色、具有重大行业影响力的产业化项目,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需求。 中心的项目工作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项目两方面,前者重点关注具有应用转化潜力的技术成果,开门育苗,主动对接,为其提供后续转化与应用的支持;后者主动对接产业界需求,并精准组织校内相关团队进行协同攻关。总体来讲,中心希望建立起依托概念验证中心的跨院系科研组织形式,逐步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与“工程应用-产业发展”的贯通机制。 “应用技术发展中心其实是一个通道,我们的工作就是打通这个通道,使学校的科研成果和行业发展需求、国家战略需求能够高效地对接。”田国樑说。 前期,该中心与企业开展创新的合作模式,并建立与地方政府的战略合作,以期获得运营资金和孵化资金的支持。近期,中心将围绕建立苗圃技术数据库、完善、增强概念验证中心的孵化服务能力、加强与地方和企业的战略合作、走访行业代表性的企业、探索打造高校科创指数排行榜等方面开展工作。 先进技术发展中心:打造拳头产品,形成复旦品牌 先进技术发展中心凝聚全校先进技术应用领域的优势科研力量,以服务国家战略和重大需求为基本原则,开展“保存量、创增量、优化机制、引进人才”四方面的重点任务。 通过盘点存量,该中心在智能算法和技术、先进装备器件和系统集成、生命科学和人因工程学等方面已经形成了品牌优势。在已有基础上,中心将着重加强系统布局,通过交流合作,提升承接大项目的能力,实现从“能做项目”到“能做大项目”的转变。 为突破增量,中心将会建立人才库,培养和形成人才梯队,引进领军人才,此外还会进一步借助外力,预先布局,全面加强先进装备科研和成果转化能力。 “我们希望在3-4个方向上打造拳头产品,形成国内领先优势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能让更多人拥抱复旦品牌。”林燕丹表示。 上一篇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11月8日开始报名 下一篇 海南省多部门联手,买房卖房迎来新机遇! 相关推荐 强占人妻区长人大代表资格终止 实名举报引发调查 前NBA球员考辛斯谈巴特勒交易流言 更适合太阳双星 要求主干道两侧杂草留茬在10厘米左右 形式主义整治案例 国足冬训即将开始,伊万圈定30人集训名单,或重新起用4大失意悍将_谢鹏飞_球员_位置 泰国男足:4连胜蹿升亚洲第15,却被国足挤出18强赛_比赛_柬埔寨队_锦标赛 科比首位,詹姆斯排第2!韦德谈交手过的最强的10个对手 巅峰对决分析
11月6日下午,复旦大学成立交叉研究发展中心、基础研究发展中心、应用技术发展中心、先进技术发展中心共四个校级科研发展中心,旨在通过邀请一批活跃的中青年优秀科学家作为专家参与学校科研管理、统筹谋划,在学校科研管理服务工作中充分发挥科学家的学术支撑作用。 “成立科研发展中心,并不只是请科学家参与管理,更重要的是,希望中心每一位成员把握这个机会,成长为战略科学家。” 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在科研发展中心成立仪式上说。现场,他为中心成员颁发聘书,中国科学院院士、校党委常委、校长助理兼科研院院长彭慧胜主持仪式。首批成员的聘书内页使用复旦科技复活的开化纸,寓意复旦科研发展开花结果。 中心由科研院进行管理,主任分别由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教授步文博、微电子学院教授周鹏、生命科学学院讲师田国樑、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林燕丹担任,成员均为来自学校各院系的中青年科研人员。 汇聚科研人员力量,更好发挥“教授治校”功能 成立科研发展中心,是对学校科研管理模式和管理组织架构的创新性重塑,是推动有组织科研的重要一步。其背后用意何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学校第十六次党代会也强调要加强有组织科研,完善科学家本位的科研组织体系,抢占创新战略制高点。 “过去,学术研究和行政管理往往是分开的,现在我们尝试将两者融合起来。”金力在讲话中指出,在多规合一、系统集成的理念指导下,学校希望通过让科研人员参与科研管理这一创新渠道,更好发挥“教授治校”功能。 以“好事者”打比方,金力道出对于中心成员的期待——期待大家走出舒适圈和熟悉的专业领域,有更高的战略、更宽的眼界、更新的角度、更活的思维和更长远的目标,以服务赋能科研管理,促进多学科交流合作,推动有组织科研,最终成长为战略科学家、领域领军者。 四家校级科研发展中心工作内容不同,但理念一致,都是通过邀请一批最为活跃的中青年优秀科学家,汇聚科研人员力量,在深度参与学校科研管理和统筹谋划中充分发挥科学家的学术支撑作用,共同推动学校科技发展战略的实施,共同支撑学校科研管理高质量发展。 “对于科研院而言,相当于现在有两条腿走路了,一条腿是行政服务,另一条腿是专业服务。”彭慧胜如此形容。他表示,大多数专家学者多聚焦于本专业领域的学术动态,但作为科研发展中心成员的专家,必须了解其他领域学者的研究,以推动不同领域之间学者的合作。让专家参与科研管理,不仅会推动学术交流与互动,增加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也为学校人才培养与选拔提供新的渠道。 未来,校级科研发展中心还将逐步建立人才数据库,为不同学科背景之间的研究者搭建合作桥梁,盘活校内学术资源。有意向开展交叉研究、学术合作的研究者能够在数据库中查询其他学者的研究方向及成果,寻找潜在的合作伙伴。 “希望大家做自己喜欢做的研究,只有热爱才能做到最好,尤其是诺贝尔奖级别的工作。”彭慧胜理想中的学术生态是“自由而卓越”的,自由是策略,卓越则是目标。他期待全校科研人员着眼最顶尖的科研目标,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四大中心主要职能是什么? 从目标和定位来看,四个中心职能各有侧重,相互支持。仪式上,中心主任分别汇报各自中心相关情况。 交叉研究发展中心:让多学科人员“相遇、相知、相融” 作为四个中心中最早成立的一个,交叉研究发展中心已运行半年左右,成员覆盖文理医工各学科。瞄准科技前沿与关键领域,该中心希望推进跨学科交叉融合与交叉学科研究的学术生态建设,推动有组织的文理医工多学科交叉研究,培育高水平跨学科交叉研究团队。 “在交叉研究已成为科学研究主要趋势的背景下,复旦现有的交叉研究还主要以学者个人合作的形式开展,是一个个零散的‘点’。” 步文博以“相遇、相知、相融”来概括中心工作宗旨——将不同学科的人聚在一起,所谓‘相遇’;聚的过程中,让不同学科的人去了解别人在干什么,所谓“相知”;在此基础上,中心主动布局交叉项目、推动有组织科研,所谓“相融”。 中心前期已开展一系列工作,包括布局科学智能交叉专项、临床交叉医学人才专项等科研项目,组织北坡凌顶学术睿谈、北坡攀登前沿交叉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与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合作,与Nature期刊对接等。 未来三年,中心还将围绕提升交叉研究合作能力、强化科学智能生态体系、推进人文社科交叉研究、全面提升交叉研究成果四方面继续推进相关工作,近期拟与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合作成立科学智能工作组、启动医学人文与叙事医学研究项目等。 基础研究发展中心:解决“卡脖子”难题的关键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 “基础研究是复旦的强项,是技术创新的根本来源。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在技术上被‘卡脖子’,是因为基础研究还没有真正突破。”周鹏说。 在此背景下,基础研究发展中心汇集来自复旦各个院系的教师,旨在推动学校基础研究领域的科研工作组织谋划、学术交流活动组织,凝练基础研究重要科学问题,组织谋划重大科研项目和重要科研平台;对接科技部基础司、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处等部门,主动参与国家和地方基础研究相关科研规划的制定,协助负责与 Science学术期刊的对接等。 当前,基础研究发展中心的工作主要围绕基础研究人才支持体系建设、培育科研文化、提升基础研究学科建设三方面展开。未来三年,中心将有组织地推动学校国际学术影响力、有组织地培育一批青年科学家、有组织地凝练一批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有组织地推动建立若干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应用技术发展中心:连接科研成果与国家战略需求 应用技术发展中心基于复旦大学创新策源地及综合学科发展的优势,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融合,推动学校与产业、政府、其他组织机构与基金等之间的信息交换与互动,为科研成果培育较强的前导孵化能力,争取尽早孵化出一批具有复旦创新特色、具有重大行业影响力的产业化项目,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需求。 中心的项目工作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项目两方面,前者重点关注具有应用转化潜力的技术成果,开门育苗,主动对接,为其提供后续转化与应用的支持;后者主动对接产业界需求,并精准组织校内相关团队进行协同攻关。总体来讲,中心希望建立起依托概念验证中心的跨院系科研组织形式,逐步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与“工程应用-产业发展”的贯通机制。 “应用技术发展中心其实是一个通道,我们的工作就是打通这个通道,使学校的科研成果和行业发展需求、国家战略需求能够高效地对接。”田国樑说。 前期,该中心与企业开展创新的合作模式,并建立与地方政府的战略合作,以期获得运营资金和孵化资金的支持。近期,中心将围绕建立苗圃技术数据库、完善、增强概念验证中心的孵化服务能力、加强与地方和企业的战略合作、走访行业代表性的企业、探索打造高校科创指数排行榜等方面开展工作。 先进技术发展中心:打造拳头产品,形成复旦品牌 先进技术发展中心凝聚全校先进技术应用领域的优势科研力量,以服务国家战略和重大需求为基本原则,开展“保存量、创增量、优化机制、引进人才”四方面的重点任务。 通过盘点存量,该中心在智能算法和技术、先进装备器件和系统集成、生命科学和人因工程学等方面已经形成了品牌优势。在已有基础上,中心将着重加强系统布局,通过交流合作,提升承接大项目的能力,实现从“能做项目”到“能做大项目”的转变。 为突破增量,中心将会建立人才库,培养和形成人才梯队,引进领军人才,此外还会进一步借助外力,预先布局,全面加强先进装备科研和成果转化能力。 “我们希望在3-4个方向上打造拳头产品,形成国内领先优势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能让更多人拥抱复旦品牌。”林燕丹表示。